食品与机械
    主页 > 综合新闻 >

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微塑料,或已遍布全身!

塑料产品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了,我们经常喝的矿泉水,牙刷杯子等等,都与塑料挂钩。塑料不仅带来了生活便利,还给我们带来了健康危害。

通常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被称为“微塑料”,极小的体积让我们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多项研究已证实,微塑料已“入侵”人体。

研究证实: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微塑料

3月24日,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顶刊《国际环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类志愿者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这也意味着,微塑料或已遍布人体的各个器官,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

研究人员检测了22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品,发现在17人(77%)的血液中都存在微塑料颗粒,平均每毫升血液中有1.6微克。

其中最常见的塑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中,PET、PS和PE分别占到50%、36%和23%。

PET通常用于矿泉水瓶、饮料瓶和各种家用电器的外观等;

PS广泛用于食品包装材料;

PE常用于包装薄膜和塑料袋,如塑料袋、保鲜袋、保鲜膜;

PP广泛用于外卖餐盒、保鲜盒、一部分奶瓶;

PMMA多用于电子设备和照明设备的外观。

研究人员表示,微塑料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是未知的,因此它们在人体的命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科学上讲,微塑料通过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个器官是合理的。

关于这些微塑料是如何进入血液的,研究人员表示,潜在的接触途径包括空气、水、食物,甚至是一些个人的日常护理产品、聚合物药物颗粒等。

体内的微塑料咋来的?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食物、水体、空气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中,随着每天的呼吸、饮食等进入到我们体内。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秦潇等人刊登在《生态毒理学报》上的文章中,详细列出了微塑料的可能人体暴露途径。

1. 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微塑料被水生生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进而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可能是人类微塑料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水产品被端上人们的餐桌,这就使得微塑料颗粒进入人体,进而影响生命健康。

2018年,欧洲肠胃病学会首次报告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直径在50微米至500微米之间。这提示我们,微塑料会到达人体肠胃,可能影响消化系统。

值得指出的是,已有研究在海盐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2015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5个品牌的3种食用盐(海盐、湖盐和岩盐/井盐),发现所有的样品中均含有种类丰富的微塑料。食盐作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调料,其中的微塑料加大了食物摄取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健康时报资料图片。

2. 通过饮水、饮料进入人体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秦潇等人2021年刊登在《生态毒理学报》上的文章指出,水是人体代谢的基础物质和必要环境,存在于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中的微塑料,成为人体微塑料的重要暴露源之一。

在山东胶州湾,研究者在海湾沉积物中测到了碎片状、颗粒状、薄膜状、纤维状和发泡塑料 5种微塑料的类型。

3. 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微塑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释放于空气中,继而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明菊等人刊登在2022年《中国学校卫生》上的文章指出,人体模型的空气采样结果显示,一个轻度活动的男性每日可吸入微塑料颗粒接近300个。在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邻近的肺组织标本中,病理检查可见到纤维素和塑料微纤维。

4. 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同时,李明菊等人刊登的文章指出,微塑料经皮肤接触而被吸收的途径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洗化用品是微塑料最常见的载体,研究人员推测纳米塑料可以穿过真皮屏障,进入人体。2017年,我国学者进行的市场调查发现,7.1%洁面和2.2%的塑料外包装沐浴产品含有微塑料。

对于微塑料,吸入、摄入超过一定的量,恐会引起身体不适。

比如,塑料微纤维可以深入肺部并诱发急慢性炎症,较长的纤维更持久,典型的肺部清除机制更难以清除它们。研究发现,某些尺寸和直径的纤维引起大鼠的急性炎症反应,而较短较粗的纤维则未表现出肺部炎症诱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