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机械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为什么中国人疫情抢蔬菜,外国人疫情抢罐头?

被罐头伤害过的壹读君 | 彤 子

近期持续的上海疫情,给广大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以前买葱都论根买的上海人,现在也开始了“抢菜人生”。

抢菜“外挂”神器筋膜枪

就算不在上海,也有一部分因担心自己哪一天也被疫情突然封控了,开始了囤货操作,主要囤米面、新鲜蔬菜等,至少保证一个星期够吃。

有网友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不囤点罐头呢?

国外疫情肆虐时,外国人民都是疯狂抢罐头。

2020年疫情期间,海外从中国进口罐头的新闻

其实,外国人民本来就对罐头有点“上头”。据《中国罐头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罐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人均年消费仅为 1 公斤,而美国人均罐头年消费在 90 公斤左右,西欧约为 50 公斤。

多数中国人不仅不爱买罐头,还对罐头表示嫌弃

那么,被中国人民冷落的罐头,是如何成为欧美国家人民的心头好的?这要从罐头的历史说起。

改变世界格局的罐头

假如世上没有罐头,拿破仑也许永远无法席卷欧洲!

中国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在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自古以来,有名气的军事家都有“独门军粮秘笈”:商朝闻太师发明了“甜烧饼”;三国诸葛亮有“锅盔”制法;明将戚继光有“戚公饼”传世。

对军队来说,让战士们吃饱、吃好是头等大事。拿破仑就曾经为这个头等大事懊恼不已,由于当时战线过长,运输到前线的军粮多已变质,对法国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拿破仑没有“独门军粮秘笈”,但对此事非常重视,马上花重金,向全国征集解决军用食品保质的方法。

1804年,一个名为尼古拉·阿佩尔(Nicolas Appert)的法国厨师闪亮登场,并带来了神奇的防止食品变质法。阿佩尔自1780年起就开始研究用糖保存食品的方法,他先将处理好的食物装入广口瓶后放到沸水锅里加热,再趁热用软木塞塞紧瓶口并封死。

为了让世人看到并记住自己的食品保质技术,阿佩尔还做出一个惊世之举,将一整只羊密封起来

有技术又擅长营销的阿佩尔自然得到了拿破仑的赏识,当时的他已经拥有一家50人规模的工厂,而阿佩尔制作的第一批罐装食品就是现代罐头的“祖先”,他本人也成了“罐头之父”

拥有了罐头的拿破仑军队如虎添翼,势力迅速扩张。荒漠、高山、极地......无论多险恶的环境都阻挡不了他们的步伐,因为他们随身携带的“罐装食物”给了他们勇气和底气。

玻璃罐头虽有效延长了食物的贮存期限,但瓶体易碎属性也是个不容忽视的bug,兵荒马乱的战场上,没人有多余的精力保护这些脆弱的易碎品。

此时,英国人彼得·杜兰特(Peter Durant)成功研制了焊接密封的马口铁皮罐头,并在英国获得了专利权。

很遗憾,这种铁皮罐头早期并不安全。英国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Sir John Franklin)在远征北美极地的任务中全员丧生,有学者认为害死他们的就是罐头,因为当时的包装工艺可能导致铅中毒。

但罐头的食品保鲜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特别是在人们发现富兰克林远征队的罐头之后,时隔100年的罐头,依旧没有变质,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僵尸肉罐头”

作为“文物”应该也没人敢吃

除了延长食物保鲜日期的本领,罐头还有一种“特异功能”——带来希望

战场上,即使身处不毛之地,看到罐头里的嫩绿色春豌豆和四季豆,也会令士兵们精神鼓舞。

因此,罐头还是欧美末日文化中的“希望之光”

罐头点燃末日文化里的希望

在欧美众多类型的影片题材中,末日题材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欧美影视剧的“末日”灵感,来自《圣经》最后一章的《启示录》,战乱、天灾、病毒、僵尸乃至外星人的入侵,总之未来的人类总是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

导演、作家们心中的世界末日各有不同,但末日中的